農民工問題系列調查 (1)

勞動和社會保障部課題組
2006-2-14 3:14
工人日報版次:六
■ 農民工流動就業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伴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而出現的一個社會現象。目前,我國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已達相當規模,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
■ 總體判斷,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工流動就業將呈兩大趨勢。:一是流動就業的規模會繼續擴大,二是流動方向的集中化不減,分散化增加
■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工流動就業呈現三大矛盾,即農民工的就業環境需進一步改善;農民工的工資待遇和權益維護與其實現穩定就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與農民工技能素質偏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
国国 国国
編者按20世紀80年代以來,億萬農村勞動力開始向非農產業轉移,並大規模地實現了跨地區流動就業。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那 麼,農民工流動就業的數量、結構及特點;農民工流動就業與勞動力市場建設;農民工就業服務和培訓;農民工工資和勞動保護等問題,不僅涉及其自身的合法權益 的保障,而且也成為社會熱點問題。對此,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進行了專題調研。從即日起,本版通過“農民工問題系列調查”專欄,推出他們的調研成果。
国国
農 民工流動就業是我國在特定歷史背景下伴隨工業化、城市化和市場化進程而出現的一個社會現象。目前,我國流動就業的農民工已達相當規模,成為經濟社會發展中 一個不可忽視的重要力量。隨著產業結構調整與梯度轉移的推進,市場化、城市化進一步發展,農民工流動就業將呈現出一些新的特點和趨勢。
一、農民工流動就業的數量
關於農民工流動就業的規模,目前還沒有統一的資料。
近 年來,國家統計局農調隊每年都要對全國農村住戶和行政村進行抽樣調查。調查結果表明,農村勞動力外出務工數量逐年增加,2003年為1.1億,比2002 年增長8.6%;2004年為1.2億,比2003年增長3.8%。外出勞動力是指農村勞動力在本鄉以外的地域、外出時間在1個月以上的勞動力,包括跨省 流動和省內流動的勞動力。該調查中的這些外出勞動力包括在調查期間外出就業和未就業的勞動力。
據勞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5月快速調查 統計,目前在城鎮的農民工總數約為8907萬人。該調查是以地級市為單位上報資料,調查範圍包括地級市所轄範圍內的城鎮、縣級市和建制鎮,沒有包括外出流 動仍在鄉村從事非農產業的農村勞動力。同時因為是快報,不排除有少量漏報的可能(大約在5%左右)。從調查結果看,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中大約有20%進 入農村從事非農產業。按照這樣一個比例,加上補足5%的漏報比例,可以推算農民工流動就業的數量約為1.2億。
根據上述分析,我們判斷: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的規模約為1.2億,其中進城農民工約為1億,跨省流動就業的農民工約為6000萬(按照外出務工的農村勞動力80%進入城鎮、50%跨省流動計算)。
二、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結構特點
(一)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男性居多。
根 據國家統計局農調隊調查資料(本文中如無特別說明,所引用的資料來源均為國家統計局農調隊歷年調查資料),雖然近幾年農民工的平均年齡略有增加的趨勢,但 農民工流動就業仍以青壯年勞動力為主,2004年農民工平均年齡為29歲,其中16歲~25歲的佔45%,30歲以內的佔16%。從性別結構來看,農民工 流動就業以男性為主,2004年,農民工中男性所佔比例為66%。
(二)文化素質和接受技能培訓的比例雖有所提高,但整體仍顯偏低。
從 文化程度看,2004年,在農民工流動就業人群中,文盲佔2%,小學文化程度佔16%,初中文化程度佔65%,高中文化程度佔12%,中專及以上文化程度 佔5%。初中以下文化程度所佔比例高達83%,農民工總體文化程度仍偏低。從技能培訓情況看,接受過技能培訓的佔28%,未接受過任何培訓的仍佔七成以 上。
(三)主要為自發外出或親友介紹方式,有組織外出逐年增加。
農村勞動力外出就業主要依靠自發外出的方 式,通過親友介紹實現外出就業有相當比例。2004年,33%的農民工是通過自發方式外出就業的,有65%的農民工是通過親友介紹外出就業的。外出務工的 農民工中,20%~30%接受過就業服務,10%通過政府單位組織輸出,一些地區有組織外出規模逐年增加。
(四)中西部地區為主要輸出地,東部地區為主要輸入地,半數農民工跨省流動。
2004年,中西部地區農民工流動就業佔全國農民工的比例為67%;農民工外出務工70%是在東部地區。
跨 省流動就業的農民工主要來自安徽、江西、四川、湖南、湖北、河南、廣西、重慶、貴州等中西部省份。2002年這9個省份的跨省流動就業勞動力之和佔全國總 量的81%。2002年,跨省流動農村勞動力主要去的省份為廣東、浙江、上海、北京、江蘇、福建和天津,上述7省市吸納了82%的全部跨省流動就業農村勞 動力。其中東部沿海地區,特別是珠三角和長三角地區成為強勢吸引中心。
(五)服務行業逐漸成為吸納農民工的重要渠道。
勞 動和社會保障部2005年快速調查顯示,農民工主要分佈在製造業、建築業、住宿和餐飲業、批發和零售業、居民服務業等重點行業。其中製造業佔27%,建築 業佔26%,住宿和餐飲業佔11%,批發和零售業佔12%,居民服務和其他服務業佔9%,其他行業佔15%。農民工已成為產業大軍中的一支重要力量。
(六)務工收入呈上升趨勢,並成為農村家庭增收的重要來源。
據國家統計局調查,2004年農民工年平均務工收入為6471元,比2003年高出882元;2001年~2004年平均增長率達8%;年平均寄帶回現金3411元。農民工的務工收入因就業地區不同而有顯著差異。
外 出務工已成為農民增加收入的重要渠道。從歷年農民收入資料可以看出,農民增收除了農業生產經營收入這個最大來源外,工資性收入仍是農民增收的重要來源,在 全部收入中的比重也在逐年增加。2004年全年全國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2936元,扣除物價因素比上年增加186元,農民得到的工資性收入人均為998 元,比2003年增加80元,增長8.6%。據不完全統計,以有外出的全部農戶家庭為基數,戶均外出務工收入已佔到其家庭收入的近4成。
(七)外出就業時間延長,舉家外出比重增大。
農業部固定觀察點數據顯示,2003年全部外出勞動力中,外出時間3個月以內的佔9.7%,4個月~6個月的佔14.5%,半年以上的佔75.8%。
農 村勞動力由於受農村土地制度、勞動力市場環境、農民工自身素質等因素的制約,外出務工主要呈“候鳥式”流動,即平時在外務工,農忙時則回到農村。近幾年 “遷徙式”流動就業也有所增加,常年外出務工的已佔相當比重,農民工流動就業形式已由過去的個體流動為主逐漸演變成現今的家庭式流動和個體流動並存。據國 家統計局農調隊調查資料,2004年農民工舉家外遷的有2470萬人,比2003年增長1.6%,約佔農村外出人口的20.9%。
三、農民工流動就業的趨勢和主要問題
目 前,我國人均GDP已突破1000美元,標誌著我國經濟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將步入新一輪增長週期,經濟全球化程度不 斷提高,中國日益成為世界製造業的重要基地;人口年齡結構急劇變化,人口老齡化不斷提高;人口素質瓶頸和資源約束瓶頸日益突出;特別是東部沿海地區能源趨 緊,勞動力成本上升,產業升級和梯度轉移勢在必行;中西部地區加快發展和振興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成為國家重要戰略任務。這樣一個經濟社會發展背景決定了未來 一個時期我國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基本態勢。
(一)農民工流動就業的基本趨勢
總體判斷,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工流動就業將呈兩大趨勢:一是流動就業的規模會繼續擴大,二是流動方向的集中化不減,分散化增加。
1.受需求與供給因素的直接影響,農民工流動就業的規模將會繼續擴大
從 需求看,就業與經濟發展需求變化密切相關,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同樣如此。總體上看,“十一五”期間,我國經濟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將呈現規模擴大和素質要求 提高的總趨勢。從我國的比較優勢看,增長潛力最大、對勞動力需求最大的產業主要是勞動密集型的製造業和服務業。而製造業和服務業中的勞動密集型工種的用工 需求將主要由農村轉移勞動力來滿足。這種持續擴大的就業需求將會帶動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規模的進一步擴大。
從供給看,目前我國尚有農村剩 餘勞動力1.5億~1.8億。每年新增加農村勞動力約600萬。這些勞動力絕大部分需要通過流動就業方式實現向城鎮的轉移。據預測,“十一五”期間,我國 農村人口向城鎮轉移的總規模將達到7500多萬,年均轉移為1500萬以上。巨大的農村富餘勞動力壓力及其轉移推力的加大,必然導致農村勞動力流動就業規 模的相應擴大。
從我國未來城市化發展趨勢來看,農民工流動就業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城市化是我國未來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趨勢,我國城鎮化 水平1990年為26.4%,2000年為36.1%,2004年為41.8%,2000年至2004年期間城市化水平年均提高1.4個百分點。城鎮化水 平每提高1個百分點,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約為1000萬左右,很顯然,城市化的加快發展與農村勞動力轉移規模的增加將互為影響,相互促進。
2.受地區發展不平衡和利益導向的影響,農民工流動就業總體上仍然是由不發達地區流向發達地區,但流向更為廣泛,呈集中化與分散化並存趨勢
農 民工流動就業是城鄉比較利益所導致,因此未來幾年農民工流向仍將主要是從農村向城鎮特別是向經濟比較發達的大中城市、從經濟不發達地區向經濟發達地區集 中,珠三角、長三角和京津塘地區仍是農民工流動就業的主要輸入地。但由於東部地區生活成本逐年提高,而農民工工資增長緩慢,對農民工吸引力有所減弱。同 時,隨著東北老工業基地的振興、西部大開發和中部崛起,東部地區產業結構升級和梯度轉移,一批新的經濟增長中心將在中西部地區形成,從而為農民工流動就業 提供新的選擇。一些農村勞動力將選擇在本地或本省或其他相鄰地區的城鎮就業,流向將趨於多元化。
(二)農民工流動就業存在的主要問題
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農民工流動就業呈現三大矛盾,亟須解決。
1. 農民工的就業環境需進一步改善。一方面,農民工進城就業的門檻仍然存在。雖然農民工進城就業的行業、工種限制在逐步取消,但仍存在其他制度性的限制,對農 民工的就業歧視還未完全消除;城鎮公共就業管理服務體系對農民工開放還需解決觀念、體制和物質技術條件等問題,農民工享受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就業服務還 需做大量工作。另一方面,近幾年農民工的工資收入雖然有所上升,但農民工在城鎮的生活成本也在迅速增加,農民工務工收入在扣除住房、子女教育、生活消費等 方面支出後就所剩不多了。如享受不到與城鎮居民同等的公共資源和服務,大量額外支出都在一定程度上會影響農民工流動就業的積極性。
2.農 民工的工資待遇和權益維護與其實現穩定就業的需求之間存在較大差距。隨著政府對農民工工資、維權等方面的進一步重視,農民工的工資、福利待遇和勞動權益問 題正在得到改觀。但必須看到,當前農民工勞動權益得不到保障的問題依然嚴峻,表現最為突出的問題包括:克扣和拖欠工資,強制加班加點和超時工作,勞動和衛 生條件惡劣,不按規定與農民工簽訂勞動合同等。解決這些問題,仍需付出巨大努力。
3.城市經濟發展和產業結構升級對技能人才的迫切需求與 農民工技能素質偏低的矛盾越來越突出。加入WT0後我國經濟全球化步伐加快,國際製造業加速向我國轉移,產業結構正在經歷一個不斷升級和梯度轉移的過程, 對技能人才特別是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劇增。而作為我國產業大軍重要組成部分的農民工,文化素質和技能水平普遍較低,如何做好農民工技能培訓,以滿足產業發展 的需要,是一個巨大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