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國最近的勞工運動趨勢

引言
在二十一世紀獨特的歷史和政治經濟條件下,過去二十年,中國走了一條很不一樣的經濟發展道路。圍繞著其發展,它的可持續性和作為新興勢力在華人社會甚至世界政治、經濟舞台的影響,有著諸多的論述。當中,最大的議題莫過於「具中國特色的發展模式」對中國人,中國的勞工階級,有著怎樣的影響。至今,對於中國如何在一黨專政下,能它的資本主義模式經濟增長能持續多久,尚未有定案。這種發展模式能否給人民一個可持續、體面和有保障的生活、會否在分配公義的情況下建立民主社會,均是尚待解答的問題。
由1993年的8700起,到2006年的9萬起,甚至到2010年學者所推算的18萬起,不斷增長的工人罷工和農民示威等群眾性事件 ,揭示了中國的發展政策,有其反人性的本質。值得注意的是,與此同時,胡錦濤承認,中國愈來愈繁榮,也面臨愈來愈嚴重的社會衝突。 2006年至2008年間,大型群眾事件,如罷工、示威、騷亂,由6萬多宗增加至8萬多宗。 單是2009年,危及社會穏定的大型群眾事件已達9萬宗,而且每年持續上升。這皆說明,高速的經濟增長,伴之而來的是資本發展模式的衝突和民間不滿的升溫。
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國家意圖透過立法(如2001年的《工會法》,2007年的《勞動合同法》和2011年的《社會保險法》),以規約社會和勞動關係,為保護工人權利和社會福利建構更完善的法治體系。這也解釋了,中國政府近年極力鼓吹「和諧社會」和「社會管理」的動機。
此起彼落的社會衝突、絡繹不絶的罷工、工人和農民的抗爭,皆是他們對不全面政策和不完善法規的反抗。中國政府在面對這些控訴和回應工人不滿時,推出這一系列的親工人政策和法規,手法的確是較以往來得高明。然而,細看之下,這些貌似親工人的法規,本質上依然是親資本和不民主的。
在爭取更多權利和代表性的抗爭路上,工人已匯集成一股強大的力量,不單在經濟層面上,也在中國的政策上。可以預見在未來,勞動階層將會提出更多的要求和主張,而政府則要在安撫和處理社會矛盾,作所謂的「蘿蔔和棒子」的兩手準備,即一方面透過提倡「工資」談判以安撫工人的不滿;另一方面把社會資源國有化,以懲罰 (或邊緣化)工運份子和勞工團體。這樣的手法將會成為主流。
根據上述的背景,本文將反思近年來中國勞工運動上的幾點重大議題,並循著以下的提問來分析這些議題:
1)我們應如何詮釋中華全國總工人會 (下稱:全總)最近在工會組建和集體談判方面的舉措﹖
2)本地的勞工團體面對著哪些新的挑戰﹖
3)我們的倡議工作,有何顯著成效﹖
下載全文
PD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