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尘肺患者均存在健康状况问题,濒临丧失劳动能力或丧失工作动力,大多已不再就业,但迫于生存压力,仍有部分患者尝试再就业,而再就业却难上加难,存在“做不了和没人要”、“收入水平低”、“二次职业危害风险”等问题。

根據香港01的報道,2020年被報道的外賣員交通意外達11宗,受傷情況從手腳多處受傷、骨折、頭部出血乃至昏迷,見見觸目驚心。Foodpanda步兵阿雯在入行後,在騎手步兵群內見證著工傷如何頻繁出現在速遞員的職業生涯中。而更令人心涼的是,Foodpanda要求簽訂的《獨立承包(自僱人士)協議》,讓速遞員陷入缺乏保障的處境。

「自由」,也是我從媒體上、從其他速遞員口中最常聽到的一個與行業相關的形容詞。當我成為了一名速遞員,我卻發現,我是受到多重的支配的。「缺乏選擇」、「不得不」、與無奈是我最常體驗到的情感。「自由」,突然成為了一個讓我困惑的陌生概念。

疫情對職工勞動條件的負面影響有所減弱,但疫情也長遠影響著生計。

在我們從塵肺病家庭子女收到的攝影作品中,“高考”、“努力學習”、“自律”是被反復提及的關鍵詞。這些詞指向的是一條相似的人生道路、孩子與父母的共同期待:要多念一些書,擁有更多的知識,找到一份好的工作,分擔家裡的負擔。
如一位塵肺病工友所說的,孩子們“不希望重複他們父母沒有文化的老路,只能做一些苦工,低下的工作,”在勞動權利無法被保障的工作環境,磨損自己的身體。

家裡咳嗽聲起、父母頻繁出入醫院,是許多職業病家庭中的孩子,慢慢意識到生命中有一些東西在悄然轉變的時刻。
職業病影響的從來不是個人,而是整個家庭。許多父母擔心孩子無法承受職業病帶來的沉重,選擇了沉默與忌諱。但是,大人們不說,孩子們真的什麼都不懂嗎?
我們關心,在職業病家庭中成長的孩子,他們眼中的世界是怎麼樣的?他們最想用照片記錄些什麼、講述些什麼?

疫情后,在這類型單位中工作的個人若面臨解僱、欠薪等問題,其背後涉及的問題也不單單只是因為疫情對經濟的衝擊,還有可能與一些長久存在的結構性問題相關,如政府缺乏對非正規勞動關係進行監管,零散工、短期合同工人權益缺乏來自法律法規的保障。

女性職工經濟的改善,需要行業打破職場中的性別不平等。

根據本調查的研究結果,大量企業存在非法解僱、降低薪酬、拖欠工資等行為。可見,問題是出於執行與監督上。疫情后,勞資糾紛案件必然大量湧現。勞動行政部門以及司法體系是否能保障到權益受到損害的職工,仍然是一個問題。
